论文基本信息
题目:社交化、认同与在场感:运动健身类 App用户的使用动机与行为研究
作者:王 茜
来源:现代传播,2018
摘要:本研究主要基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框架,结合使用问卷调查法与深度访谈法,设计构建了针对运动健身类App用户使用行为与动机的量表。研究利用因子分析确定了运动健身类App用户的主要使用动机变量维度,以及使用动机与满足情况。研究发现: (1) 使用运动健身类App动机变量包含四个基本维度: 运动功能,社交互动,自我实现和娱乐消遣; (2) 在对用户使用运动健身类App动机的具体分析中,“社交互动”动机的解释度最高,“娱乐消遣”动机的解释度最低; (3)社交互动与运动健身类App媒介使用频率显著正相关,而与其余三个维度无显著相关性; (4)相比与轻度使用者,运动健身类App重度使用者更多将“社交互动”作为主要使用动机; (5)“自我实现”与“娱乐消遣”的使用动机维度与其相对应的使用满足间存在显著差异; (6) 职业身份、社交互动和运动习惯是影响使用运动健身类App使用频率的重要自变量因素。
关键词:运动健身; 使用动机; 运动社交化; 使用与满足
研究问题:
Q1. 都市人群使用运动健身类 App 有哪些主要行为特征?
Q2. 都市人群使用运动健身类 App 的主要动机有哪些维度?
Q3. 这些不同的动机维度在不同特征的人群中是否存在差别?
Q4. 运动健身类 App 的不同使用动机与使用满足之间是否存在一致性?
Q5. 运动健身类 App 用户特征以及不同使用动机与其使用行为(频率) 之间有何相关性?
研究设计
1.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的结合运用探索了运动健身类 App 的使用动机与行为,其中深度访谈法是作为问卷设计的前期部分开展的。由于考虑到都市白领和高知识类群体是运动健身类 App 的重点用户人群,调查以上海和北京两座城市白领和高校学生(含研究生)作为样本,对两座城市中的大学生、研究生、公司白领、企事业单位人员进行了非概率抽样的样本调查,其中分别使用了方便样本、网络问卷、街头拦截、以及滚雪球抽样法。同时为了更好地接近研究所需的样本,研究者通过受访者介绍加入了北京和上海地区十余个运动健身主题的微信群,并在这些微信群中发送电子问卷的链接,进一步有针对性收集运动健身类 App 用户的样本。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800 份,分别在两座城市发放 400 份问卷,实际共回收问卷 724 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得到有效问卷 697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 87.1%。判定无效问卷的标准包括:问卷填写不完整,即有部分题项没有作答,或者重要信息缺失漏填写,或者问卷在所有量表中均选择同一选项;或者选择从未听说或使用过任何运动健身类 App;网络问卷另增加的无效问卷标准为填写完整问卷(最少 37 题)的时间少于 70 秒。
在回收所得的有效问卷样本中,男性共 380 人(54.5%),女性共 317 人(45. 5%)。在所有有效的问卷样本中,受调查者的平均年龄为 30.23 岁,其中最小年龄 18 岁,最大年龄 55 岁。在所有有效的问卷样本中,高中以下文化程度 2 人(0.03%),高中文化程度34 人(4.9%),大专文化程度 87 人(12.5%),本科文化程度 319 人(45.8%),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 255 人(41.3%)。从所获得的所有有效的问卷样本的职业分布来看,来自高校学生共 358 人(51.4%),都市非学生人群 339 人(48.6%),其中包括外企工作人员共186 人(26. 7%),事业单位人员共 112 人(16.5%),自由职业者共 24 人 (3.4%),行政机关人员 17 人(2.4%)。
2. 量表的设计与检验
研究试图探索运动健身类 App 的使用动机的不同维度。在量表的开发中,结合前人的量表和深度访谈的结果,共设计了 30 个题项进行测量,探索运动健身类 App 的使用动机量表中所包含的维度,题项答案均采用五级里克特量表(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在问卷变量的检验中,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五个公因子,删除题项 A10 和 A11 后再进行一次因子分析得到四个公因子。最终再次检验得到因子分析结果如下: